每一个去中心化系统的诞生,都始于让权力回归使用者的理想,当便利与效率渐渐主导系统设计,信任也开始悄然渗入其中,从代管节点到白名单中继者,这些看似无害的设计,却在不知不觉间筑起新的中心。

(来源:VitalikButerin)
V 神在《无信任宣言》中直言,真正的去信任化(Trustlessness)不是功能,而是区块链存在的根基,如果协议的运作必须依赖某个被信任的中介,那么任何中立都只是一层包装,唯有以数学、共识机制与开放协议构筑的信任体系,才能让 Web3 不再重演 Web2 的集中化宿命。
在宣言中,V 神再次重申以太坊的初心:它的诞生,并非为了打造更高效的金融体系,也不是为了创造更华丽的应用平台,而是为了让人类能在无需许可、无需信任的环境中自由协作。
Ethereum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以验证取代信任,以协议取代政策,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选择,更是一场价值观的对抗——自由不应依附于中介的仁慈,而应源自每个人的主权与可验证权利。
真正的无信任系统,并非拒绝信任,而是让信任可以被验证。V 神与团队提出了信任最小化(Trust Minimization)的五大原则:
自我主权(Self-sovereignty):使用者应能自主行动,不需仰赖任何第三方代为操作。
公开验证(Verifiability):所有交易与行为都必须可被任何人检查、重现与验证。
抗审查(Censorship Resistance):任何有效操作都不应被任意阻挡或排除。
替代性(Walkaway Readiness):当系统某部分失效时,其他节点应能接手运行。
公平激励(Transparent Incentives):所有激励规则必须公开透明,而非隐藏于闭源协议或私下条款中。
一旦这些原则被忽视,所谓的去中心化协议终将滑向中心化平台的老路。
V 神警告,去信任化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恶意攻击,而是默默的妥协。如今,多数 dApp 预设依赖集中化 RPC 节点;
Rollup 掌握升级金钥;
跨链桥倚赖信任节点;
自托管逐渐被中心化交易所取代。
每一次为了方便所做的妥协,都让信任回归系统中心 ; 每放弃一次验证,就削弱一次防线,最终,区块链可能再次陷入被信任者统治的循环,而这正是区块链诞生之初试图打破的桎梏。
V 神强调,开发者的任务不是让系统变得更好用,而是更自由,当系统为了简化操作而牺牲可验证性,当便利凌驾于中立性之上,那就不再是创新,而是退步。他提出三项设计准则,作为开发者的底线:
不得依赖关键私密资讯;
不得设计不可替代的中介节点;
不得生成无法验证的结果。
这三项原则或许让开发更具挑战,但也正是这份严苛,守护了去信任化的真正意义。
以太坊的扩展已成现实,而下一阶段的挑战,是保持诚实。当 Layer 2、跨链桥与模组化架构百花齐放,我们更应记得:
使用者的行动权不应被托管;
验证权应属于所有人;
没有人应被静默排除于系统之外。
信任最小化并不追求零风险,而是确保错误能被看见、被修正、被承担。真正的去信任化,不是没有错误,而是没有遮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Web3 内容,点击注册:https://www.gate.com/
Web3 的使命,不只是让技术去中心化,更是让权力与信任去中介化。去信任化不是一时的革命,而是一场长久的抵抗,当我们选择开放而非控制、选择透明而非信任,才真正延续了以太坊的精神——自由、抗审查,以及可验证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