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降息如何割全球韭菜?链上数据揭秘美元周期的真相

加息和降息这两个词,听起来枯燥,但真的决定了你手里的钱是增值还是缩水。特别是对币圈来说,美联储一个决定,可能就是牛熊的分界线。

为什么美联储这么牛?

说白了,美联储其实就是美国央行,但又不完全受美国政府控制——独立机构,这身份就很特殊。加上美元全球结算的地位,美联储实际上就是在操纵全球流动性。

美联储监控两个核心指标:失业率CPI通胀。根据近40年历史数据的规律:

加息周期启动 → CPI>3% + 失业率<5.6%

停止加息 → 失业率>4% 且 CPI<3.7%(非危机)/ 或失业率>4%(危机时优先就业)

降息周期启动 → CPI接近2% 或失业率>4%

停止降息 → CPI回升到2%以上持续走高(非危机)/ 或利率已为零(危机)

美国怎么印钱的?"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很多人以为美联储能直接印钱,其实不能。美联储必须拿美国国债做担保才能印美元。流程是这样的:

美联储拿国债 → 向财政部登记 → 财政部命令印钞局印钱 → 美联储拿新美元去买政府新发的国债

这就是传说中的"左手倒右手" ——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一唱一和,钱凭空增加,国债也增加。

加息周期:钱流回美国,全球资产暴跌

美联儲加息的双重组合拳是:加息 + 缩表

加息怎么传导?

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银行发现把钱存美联储赚得比借给别的银行多 → 商业银行争相把钱借给美联储 → 银行间拆借利率上升 → 市场缺钱

缩表怎么玩?

美联储甩卖手里的美债,打个折从100美元砸到80美元。原本年利率10%的债券,现在收益率变成37.5%((110-80)/80),商业银行争相抢购。

结果是什么?

  • 股市暴跌:钱存银行利息高又安全,散户纷纷逃离股市
  • 企业融资贵:银行不想借给企业,美债收益更高
  • 失业率上升:企业缺钱,员工被裁
  • 消费品便宜:没人花钱,商家被迫降价,通胀下来了
  • 美元升值:全球资本争相换美元回流美国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 其他国家的资产大跳水。你在欧洲买的房子从10万美元涨到18万美元,但美元加息后欧元贬值,美债收益更高,你就会把房子卖了换美元存美国银行。全球都这么干,其他国家的股票、房产、公司就被集体割一波。

降息周期:美元洪水冲全球,各种资产起飞

当失业率高到5%左右、通胀降到2%时,美联储就开始降息 —— 这标志着"衰退"来了。

降息的双重组合是:降息 + 扩表

扩表两招:

  1. 美联储从商业银行手里回购之前低价甩卖的美债 → 商业银行拿回美元
  2. 直接印钱,用新印的国债做担保 → 新美元流入市场

结果呢?

  • 美债收益率下跌:供应过剩
  • 美元贬值:新钱涌入市场
  • 银行放水:贷款利率下调甚至0利息
  • 企业疯狂融资:扩张、招人、失业率下降
  • 消费和投资爆发:通胀又来了
  • 美元外流:"放开的狼狗"冲向全球各种资产

到这时候,只要是有增长潜力的东西都会涨:股票、房产、加密货币、贵金属、外汇……只要不是美元本身。

币圈的启示:降息是牛市的必要条件

根据历史规律,假设其他变量不变:

美联储降息

➤ 美股上涨 ↑

➤ 美债上涨 ↑

➤ 非美股票上涨 ↑

➤ 美元贬值 ↓

➤ 其他货币升值 ↑

➤ 黄金上涨 ↑

➤ 油价上涨 ↑

➤ 房价上涨 ↑

加密货币上涨 ↑

反过来,加息周期里,密集的美元流回美国,风险资产集体被抛售。BTC从69000砸到16000,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记住一点:关注失业率和通胀这两个指标,它们决定了美联储下一步是继续加息、停止加息还是开始降息。链上数据再怎么看涨,如果宏观流动性还在收缩,那就是假信号。反之亦然。

BTC3.6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 热门 Gate Fun查看更多
  • 市值:$4106.89持有人数:1
    0.00%
  • 市值:$4110.34持有人数:1
    0.00%
  • 市值:$4117.24持有人数:1
    0.00%
  • 市值:$4113.79持有人数:1
    0.00%
  • 市值:$4086.2持有人数:1
    0.0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