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黄仁勋用四分钟叙述美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与辉达未来的 AI 布局

这不是替厂商打广告,而是 AI 世纪到来的宣言,全人类都该看这部由黄仁勋担任旁白的短片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The Age of AI 仅用四分多钟时间就叙述说完美国超过百年的科技发展史,从贝尔实验室的电晶体开启半导体时代、WiFi 通讯之母海蒂拉玛、到美国政府发明 ARPANET 催生了网路网路的诞生、Intel 的微处理器开启个人电脑、最后终于进入到人工智慧,揭示 NVIDIA 如何在下一个宛如「阿波罗登陆月球时刻」中掌舵未来。

黄仁勋在影片中点名的贝尔实验室 (现为 Nokia)、IBM、英特尔、苹果、微软、xAI 、美国国家电力设备中心等等机构串起美国科技史的重大里程碑;而影片中最后登场的主角是「辉达」,承先启后工业革命的布局,影片中还巧妙的置入了台湾在苹果的 iPhone 萤幕中,暗示这场 AI 革命中,台湾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黄仁勋提到的所有基础建设中最受瞩目的就是美国能源部支持的清净融合能源计划与 AI 工厂,这段影片显示出一个明确的讯息:美国不仅曾经是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更将为以 AI 为中心的工业革命迎来下一次登月式的挑战。他以历史为镜,让观众见证从电晶体、半导体、微处理器、网际网路到智慧手机的演化,到即将出现的全球 AI 工厂与融合能源计划基础建设即将再度改写人类历史。

以下整理黄仁勋在 GTC 2025 短片旁白中提及或致敬的历史人物、机构与他们对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依时间与主题排序整理如下。

黄仁勋向美国科技先驱致敬

在这段被播放于 GTC 2025 开场的短片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The Age of AI 中,黄仁勋不只是宣传辉达划时代产品成果,而是用一条贯穿半导体、通讯、计算、Quantinuum、个人电脑,再到人工智慧与超级电脑的历史线,带领观众回顾并致敬那些改写世界的创新者与发明。短片中,他涵盖了贝尔实验室获得突破的电晶体发明团队、开启半导体时代的矽谷创业者、在 IBM 推出 System 360 的领导者、在英特尔公司 打造首枚微处理器的工程师、在通讯领域推动无线革命的研发人员、以及在由苹果公司创办人贾伯斯和微软公司等公司所催生的科技革命,这些名字或许在影片中并非全部以具名呈现,但其精神与影响却被一一融入叙事之中。

半导体与电子时代的开端

贝尔实验室(Bell Labs)

代表人物: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 贡献:1947 年发明电晶体,开启半导体时代,为现代电子与电脑产业奠定基石。 意义:矽谷的诞生可追溯至此;「小而强大」的晶体管成为所有计算装置的核心。 通讯革命与电脑产业的崛起

Hedy Lamarr(海蒂拉玛)

贡献:发明「跳频通信技术」(Spread Spectrum),为无线通讯与 Wi-Fi 奠基。 意义:海蒂拉玛既是好莱坞女明星同时是科技先驱,象征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力量。

IBM

领导者与团队:汤玛斯沃森二世(Thomas J. Watson Jr.)及 System 360 团队。 贡献:1964 年推出 System 360 通用电脑系统,实现电脑模组化与标准化,奠定商业运算时代的基础。 微处理器与个人电脑革命

英特尔(Intel)

代表人物: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贡献:1971 年推出首款微处理器 Intel 4004,开启个人电脑与数位时代。 意义:摩尔定律(Moore’s Law)成为科技进步的象征。

CRA 超级电脑(Cray Supercomputer)

创办人:西摩克雷 (Seymour Cray) 贡献:开发世界上最快的电脑,拓展科学运算的疆界。 个人运算与软体革命

苹果(Apple)

代表人物: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 贡献:Macintosh 将运算带入日常生活,改变人与电脑的关系。

微软(Microsoft)

代表人物:比尔盖兹(Bill Gates) 贡献:让软体普及化,推动全球 PC 革命,创造了 Windows 生态系。 网际网路与行动世代

美国政府与 ARPANET 团队

贡献:建构阿帕网(ARPANET),连接第一批计算机节点,成为现代网际网路的雏形。

苹果开启智慧手机时代开端

产品:iPhone

贡献:实现将个人电脑与网路掌握在一手之中,引领行动网路时代。 人工智慧与新工业革命

辉达(NVIDIA)

创办人:黄仁勋(Jensen Huang) 贡献:以 GPU 为核心推动 AI 运算革命,使人工智慧成为新基础设施。 意义:AI 将如电力与网路般无所不在,推动产业与文明迈向新时代。

NVIDIA AI Factory 愿景、布局与伙伴

在本届 GTC 上,黄仁勋阐述了 「AI Factory」 的愿景,一个由辉达产品与合作伙伴共同构筑的人工智慧基础建设,他指出这不仅仅是晶片与伺服器的集合,而是一套推动科学、产业与文明迈向新阶段的人工智慧工厂,在这个生态系中,辉达(NVIDIA) 与多家领先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新一代的运算与科研平台。黄仁勋强调 AI Factory 将成为全球创新的动力来源,无论是能源、医疗、航太、机器人与量子科学,都将透过 NVIDIA 的 GPU、网路与运算平台获得强大的支持。

NVIDIA 辉达合作伙伴涵盖以下:

xAI : 由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人工智慧公司 Quantinuum :量子计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Robotics 与 SpaceX :推动自动化与太空探索的前线力量 Medical Labs :以 AI 驱动的医疗与超级运算应用 General Atomics 及 DIII-D 国家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以高效能运算加速核融合研究 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在宇宙探索任务中导入 AI 分析与模拟。

NVIDIA 与 DIII-D 合作发展核融清净能源

DIII-D 为美国最大的核融研究设施,由 General Atomics 代表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营运。 近年来,General Atomics 在美国能源部支持下,完成了 DIII-D 设施的重大升级,强化了高效能运算与资料诊断系统,使研究人员能以更高解析度观察与控制等离子体行为,这些升级包括部署先进感测设备、即时资料处理伺服器,以及远端协作平台,让科学家能在全球各地即时参与实验与数据分析。

数位孪生在 DIII-D 的应用场景

DIII-D 最近完成了重大升级,强化其运算与诊断能力,进一步支持融合能源 (Fusion Energy )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DIII-D 与 NVIDIA 的合作已展开,NVIDIA 正在使用 DIII-D 的数据集开发数位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旨在将 AI 机器学习应用于等离子体控制与融合应用。 General Atomics ,另外,美国能源部亦提供了资金支持,使得 DIII-D 能进行包括使用人工智慧与机器学习工具来维持高融合性能的专案。

值得关注的融合能源

融合能源若能实现,将成为「几乎无限、清洁、安全」的能源来源。DIII-D 在这条路上扮演关键桥梁,高效能运算、资料分析与人工智慧在融合研究中的角色正快速提升,而这正是科技产业(包括 NVIDIA 这类公司)与国家战略(如美国在科技与能源中的角色)交会处,若能掌握「融合+AI」的发展脉络,便可更深入理解 NVIDIA 在 AI 工厂基础设施布局中的战略位置。

NVIDIA 以 DIII-D 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发融合反应炉的数位孪生(Digital Twin)系统,利用 GPU 加速模拟与 AI 模型,预测并优化等离子体的动态控制。这项技术能大幅提升融合反应的稳定性与能效,为未来的可持续能源开发铺路。

同时美国能源部也宣布提供新一轮研究资金,用于推进 DIII-D 在人工智慧与高效能运算(HPC)领域的应用,鼓励研究团队探索如何利用 AI 来维持高性能的融合状态,并缩短从实验到应用的时间。透过这些努力,美国希望在核融合与 AI 的交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DIII-D 的进展象征着一个新的能源时代正在成形。从 General Atomics 的实验室到 NVIDIA 的 AI 工厂,科技正加速推动人类迈向「无限、清洁、安全」的能源未来。这不仅是核融合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人工智慧成为科学核心引擎的生动写照。

America’s Next Great Leap : The Age of AI 短片,不只回顾人类科技演进,更能让我们明白在当下全球人工智慧赛道加速的年代,IBM、英特尔、苹果、微软、贝尔实验室这些老牌科技公司,时至今日皆与辉达 NVIDIA 紧密相连携手开创 AI 革命。

参考资料:

DIII-D National Fusion Program Completes Facility Upgrade

DIII-D National Fusion Facility Achieves Historic Operational Milestone on the Road to Developing Fusion Energy

这篇文章 黄仁勋用四分钟叙述美国百年科技发展史与辉达未来的 AI 布局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