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btc— ETH— pi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白皮書
2008年10月31日,比特幣匿名創辦人中本聰首次發表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白皮書)。
比特幣為一個純粹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可以讓用戶在線上進行直接支付,無需依賴金融機構作為中介。雖然數位簽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安全性,但如果仍需依賴可信任的第三方來防止雙重支付,那麼其主要優勢將無法實現,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利用點對點網路來解決雙重支付問題。
這個網路透過將交易資訊雜湊並嵌入持續成長、基於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機制的區塊鏈中,為每筆交易添加時間戳。
這樣形成的交易紀錄一旦被確定,除非重新進行工作量證明,否則無法更改。最長的區塊鏈不僅可以證明事件的發生順序,還能證明該鏈來自最大算力的礦工群體。
只要大部分的算力由不參與攻擊的節點控制,這些節點將能夠維持最長的鏈並領先於攻擊者,該網路的結構極為簡單,訊息透過廣播方式傳播,節點可隨時離開並重新加入網路,並以最長的工作量證明鏈作為其離開期間發生事件的證據。
中本聰早期稱區塊鏈為Time Chain時間鏈
「時間鏈」最早出現在中本聰於2008-2009年編寫的比特幣原始碼中,在比特幣早期版本的C++程式碼中,變數名稱和註解將系統稱為「時間鏈」,而不是「區塊鏈」。
例如,程式碼中包含如下引用://在時間鏈中新增區塊,這種術語表明,帳本最初被設想為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區塊鏈,而非當代稱做的「區塊鏈」。
「時間鏈」背後的理念是按時間順序驗證,該系統利用加密工作量證明來確認和保護先前區塊的順序。本質上每個區塊都包含一個時間戳記和前一個區塊的雜湊值,從而建立了一個可驗證的帶有時間戳記的紀錄序列。
這種機制具有革命性意義,因為無需中央機構即可解決雙重支付問題,使比特幣成為第一個無需信任、基於時間的貨幣帳本。
主要發展時間軸
2008年10月:
中本聰發表的「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白皮書」中並未出現「區塊鏈」一詞;中本聰當時使用的形容為鏈當中的區塊(A Chain of Blocks)。
2009年1月:
比特幣v0.1版本程式碼發布,內部引用中使用Time Chain(時間鏈)。
2010-2012年:
比特幣社群逐漸採用Blockchain(區塊鏈)作為統稱。
2013年及以後
「區塊鏈」成為產業主流術語;「時間鏈」一詞逐漸淡出,更多用於歷史或哲學領域。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