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准会加息降息如何割全球韭菜?鏈上數據揭祕美元週期的真相

加息和降息這兩個詞,聽起來枯燥,但真的決定了你手裏的錢是增值還是縮水。特別是對幣圈來說,联准会一個決定,可能就是牛熊的分界線。

爲什麼联准会這麼牛?

說白了,联准会其實就是美國央行,但又不完全受美國政府控制——獨立機構,這身分就很特殊。加上美元全球結算的地位,联准会實際上就是在操縱全球流動性。

联准会監控兩個核心指標:失業率CPI通脹。根據近40年歷史數據的規律:

加息週期啓動 → CPI>3% + 失業率<5.6%

停止加息 → 失業率>4% 且 CPI<3.7%(非危機)/ 或失業率>4%(危機時優先就業)

降息週期啓動 → CPI接近2% 或失業率>4%

停止降息 → CPI回升到2%以上持續走高(非危機)/ 或利率已爲零(危機)

美國怎麼印錢的?"左手倒右手"的把戲

很多人以爲联准会能直接印錢,其實不能。联准会必須拿美國國債做擔保才能印美元。流程是這樣的:

联准会拿國債 → 向財政部登記 → 財政部命令印鈔局印錢 → 联准会拿新美元去買政府新發的國債

這就是傳說中的"左手倒右手" —— 美國政府和联准会一唱一和,錢憑空增加,國債也增加。

加息週期:錢流回美國,全球資產暴跌

美聯儲加息的雙重組合拳是:加息 + 縮表

加息怎麼傳導?

联准会提高「聯邦基金利率」→ 銀行發現把錢存联准会賺得比借給別的銀行多 → 商業銀行爭相把錢借給联准会 → 銀行間拆借利率上升 → 市場缺錢

縮表怎麼玩?

联准会甩賣手裏的美債,打個折從100美元砸到80美元。原本年利率10%的債券,現在收益率變成37.5%((110-80)/80),商業銀行爭相搶購。

結果是什麼?

  • 股市暴跌:錢存銀行利息高又安全,散戶紛紛逃離股市
  • 企業融資貴:銀行不想借給企業,美債收益更高
  • 失業率上升:企業缺錢,員工被裁
  • 消費品便宜:沒人花錢,商家被迫降價,通脹下來了
  • 美元升值:全球資本爭相換美元回流美國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 —— 其他國家的資產大跳水。你在歐洲買的房子從10萬美元漲到18萬美元,但美元加息後歐元貶值,美債收益更高,你就會把房子賣了換美元存美國銀行。全球都這麼幹,其他國家的股票、房產、公司就被集體割一波。

降息週期:美元洪水衝全球,各種資產起飛

當失業率高到5%左右、通脹降到2%時,联准会就開始降息 —— 這標志着"衰退"來了。

降息的雙重組合是:降息 + 擴表

擴表兩招:

  1. 联准会從商業銀行手裏回購之前低價甩賣的美債 → 商業銀行拿回美元
  2. 直接印錢,用新印的國債做擔保 → 新美元流入市場

結果呢?

  • 美債收益率下跌:供應過剩
  • 美元貶值:新錢湧入市場
  • 銀行放水:貸款利率下調甚至0利息
  • 企業瘋狂融資:擴張、招人、失業率下降
  • 消費和投資爆發:通脹又來了
  • 美元外流:"放開的狼狗"衝向全球各種資產

到這時候,只要是有增長潛力的東西都會漲:股票、房產、加密貨幣、貴金屬、外匯……只要不是美元本身。

幣圈的啓示:降息是牛市的必要條件

根據歷史規律,假設其他變量不變:

联准会降息

➤ 美股漲 ↑

➤ 美債漲 ↑

➤ 非美股票漲 ↑

➤ 美元貶值 ↓

➤ 其他貨幣升值 ↑

➤ 黃金漲 ↑

➤ 油價漲 ↑

➤ 房價漲 ↑

加密貨幣漲 ↑

反過來,加息週期裏,密集的美元流回美國,風險資產集體被拋售。BTC從69000砸到16000,不是沒有原因的。

所以記住一點:關注失業率和通脹這兩個指標,它們決定了联准会下一步是繼續加息、停止加息還是開始降息。鏈上數據再怎麼看漲,如果宏觀流動性還在收縮,那就是假信號。反之亦然。

BTC2.2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熱門 Gate Fun查看更多
  • 市值:$4134.48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4164.39持有人數:2
    0.02%
  • 市值:$4055.17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4013.79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3972.41持有人數:1
    0.0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