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一家 DAT 公司的夭折
昨天,好几家加密生态的知名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消息,我把这则消息分了三段:
李林、沈波、肖风、蔡文胜等主导的10亿美元以太坊DAT计划已经搁置,目前筹集的资金已经退回。此次计划是亚洲投资者主导的规模最大的 DAT。
关于搁置的理由,相关消息是这么报道的:
业内人士推测搁浅原因主要由于 1011 事件后市场走熊,近期大量 DAT 公司股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
而关于后续的计划,消息是这么报道的:
关于是否会重启计划,有关人士表示会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目前还有待市场观察,顺势而为。
这几位名人筹备这个以太坊DAT公司的消息最早出来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在我的印象中,这些人中有一些是能够关注长期利益而拒绝短期行为的。
二是这些人中有的曾经为以太坊的早期成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这样的人士牵头组建这个基于以太坊的DAT公司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理性、能够不被市场情绪所裹挟、并能作出自己独立判断的公司。
再说了,他们投资的标的是以太坊,在我的观念中,长期看,这个标的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从标的选择的角度上看,风险相当可控。
因此,这个DAT公司很值得关注,至少比某些无脑喊今年年底以太坊会到XXX美元,明年以太坊会到XXX美元的以太坊DAT公司要理性得多。
我当时唯一存疑的点是:
在(那时)以太坊已经涨到4000多美元的情况下进入市场,那个时机点是否合适?是不是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入场点?
当然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看,4000美元入场也可以,只不过整个团队可能要在短期内承受市场带来的压力。
时间来到现在,近几日市场天天传来的都是暴跌的消息-------------这一天我等好几个月了。
我天天都会看以太坊有没有跌到2500美元以下,标普500指数有没有被暴击。
然后顺带就看到了上面那条被我分为三段的消息。
我之所以把消息分为三段,是因为每一段都很值得思考和探究。
我们先看第二段,总结一下就是:搁置计划的原因是因为市场走熊。
按照常识,如果你长期看好一个标的,相信它未来的潜力,不恰恰是应该在市场走熊的时候入场,在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吗?
我不好评论现在3000美元这个价位入场是不是就很好,但无论如何也比前阵子4000美元的价位入场要好吧?
为什么现在价格跌了,反而不敢入场了?
是因为以太坊的基本面变了?
我似乎也没看到什么消息证明以太坊的基本面变了。
我还想到了另外一种解释:团队认为现在这个价位依旧不好。
可如果是这样,那完全可以继续再等等,等它价位更低一些,没必要现在把资金退回给投资者,甚至反而应该在这时候更加加大力度去募集资金,并告诉投资者:现在价格低,更适合入场,我们更需要钱来趁机入场。
所以这个解释似乎也说不通。
第三段似乎解释了搁置计划的深层原因,总结一下就是:有待观察,要顺势而为。
这个顺势而为是什么意思?
我能想到的就是绝大多数人的“交易思维”:
市场现在在涨,所以我(不管用什么方法)判断未来的市场还会继续涨,也就是有能力预估市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会继续涨。这个时候再去买。
反之市场在跌,我判断接下来市场还会跌,所以不能买了。
其实吧,如果要按这种“交易思维”的思路,市场上有数不胜数的迷因币能让这种玩法派上用场,真没必要把以太坊作为目标----------因为你都有能力判断市场接下来的走势了,为什么不找个波动更大的标的?
第三段中还有一句话更值得玩味:“有关人士表示会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
“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
在价格更低的时候买入一个长线有潜力的标的不才是最好的把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的做法吗?
难道要在市场节节高升的时候买入才是把投资者的利益置于首位?
我猜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恐怕不是“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而是“将投资者的情绪置于首位”。
为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投资者很多时候更在意的是情绪,是短期的市场反馈。你买进一个东西,三天不涨,他就着急了。你和他讲几年后甚至一年后会怎么样,他没有耐心听的。他更想听为什么这三天没有涨。这时候你要是安慰不了他,那就麻烦了。
而当下的加密生态正面临这样的环境。
在市场大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如果这时候入场,万一接下去以太坊的价格更低,投资人闹情绪怎么办?
所以干脆搁置计划,避免投资者的钱**短期内面临可能亏损的风险。**至于曾经憧憬的长期潜力和未来前景,那根本没法在这时候和投资者解释,解释了也未必有用。
出资人出现的这种状况是很多资金管理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这两天我看到了林园的一段访谈,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访谈中记者问他:你的投资者对你的投资有意见怎么办?
他回答得真是干脆:理他们干什么?协议都写好了。
记者再问:你怎么和他们解释?
他回答得同样干脆:不解释。
对林园,他的不少观点我都很欣赏,但也有一些观点在我看来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不过看了这段采访后,我发自内心地认为他真的是个很有趣的人。
巴菲特、芒格两位老先生对如何对待投资者也分享过很强硬的观点。
有提问者问两位为什么不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拆股以降低个股的价格来让更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
两位老先生回答得也是很干脆(大意是):我们不希望很多投资者买我们的股票,我们要维持这个门槛。不认可我们做法的投资者应该把我们的股票卖掉,去找其他的投资人。
后来,因为华尔街太多团伙冒用两位老先生的名发行了一堆“抄作业”的股票才逼得两位老先生发行了一部分B股。不过在那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拆股行为了。
无论是林园还是巴菲特、芒格,他们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都很类似:那就是资金管理人不能够被出资人的情绪所干扰。而且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用严格的标准筛选出资者。理念、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他们的钱不能要,这样的人也根本没必要走在一起,这样的人更不可能同舟共济、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