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關門這事兒,對幣圈來說可不是第一次上演了。翻翻歷史帳本,能發現不少有意思的巧合。
咱們從克林頓時代說起。1995年11月那次停擺只持續了5天,算是牛刀小試。緊接着12月到次年1月又來了一輪,這次直接拖了21天——那會兒比特幣還沒影兒呢,但兩黨扯皮停擺的戲碼從此成了保留節目。
真正跟幣圈產生化學反應的是2013年10月那16天。美股標普500當時橫着走,BTC雖然還是小衆玩意兒,但那場債務危機讓不少人開始琢磨:傳統金融這麼折騰,是不是該找點不受政府擺布的資產?這算是給比特幣"數字黃金"敘事埋下了種子。
2018年那兩場停擺更刺激。1月份短短3天沒掀起多大浪花,但年底那次可不一樣了——從12月橫跨到2019年1月,整整35天!美股跌了15個點,比特幣卻從3200美刀一路狂飆到4000,漲幅超過四分之一。傳統市場越慌,資金越往數字資產裏擠,避險屬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現在2025年這輪停擺,時長已經追平史上最長記錄。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在押着相似的韻腳。市場會不會再次上演資金轉移的戲碼?這次的劇本又該怎麼寫?拭目以待吧。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