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币生态普涨 一通電話打來,對面聲音發抖:"300萬U全沒了,就讓老婆幫忙轉個帳而已。"
事情經過很簡單——出差前他把助記詞截了個圖發微信,讓妻子幫忙操作錢包轉帳。妻子說自己就照着做了,只是復制粘貼助記詞導入錢包。等他下飛機一看,錢包餘額歸零。報警後被告知屬於家庭內部糾紛。
但真正的兇手不是家人。妻子用的是臺舊安卓機,常年連着家裏WiFi,瀏覽器裏裝了幾個不知名插件。那個插件在後臺監聽剪貼板,助記詞一被粘貼就同步傳出去了。錢被轉走的整個過程幹淨利落,連轉帳記錄都沒留下痕跡。
這件事能拆出幾個要命的點:
助記詞這玩意兒就是錢包的萬能鑰匙。手抄在紙上或刻進金屬板才是正道,千萬別截圖傳聊天軟件。統計顯示,七成以上的資產被盜都跟截圖傳輸有關。
要操作錢包就得準備專用設備。弄臺幹淨手機,只裝官方錢包APP,不連WiFi、不裝亂七八糟的插件。如果非得讓家人幫忙,最好開視頻監督全程,轉幣前務必核對收款地址的後幾位數字。
還有個時間窗口要記住——黑客通常在72小時內清除日志。發現資產丟失後立刻排查助記詞、設備和網路環境,別等幾天後再找,那時候證據早就消失了。
在加密貨幣這個領域混,對風險保持偏執不是壞事,而是保命技能。